“我们正在做全省自然保护地人类活动遥感监测工作,要把每一个区块,利用今年的遥感影像同前一年的遥感影像对比,看是否存在新增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的行为。”在贵州省环境工程评估中心下属部门卫星(无人机)生态环境遥感应用中心(以下简称“遥感中心”),工作人员赵青松一边轻点鼠标,一边向记者讲解。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遥感影像管理系统
从天空到地面,从山川到河湖,一股来自天空的科技力量,织就了我省生态环境监督管理的“天罗地网”——
近年来,贵州大力加强卫星遥感技术和无人机航空遥感技术在环保领域的开发与应用。作为省生态环境厅重要的技术支撑单位,省环境工程评估中心于2019年成立了遥感中心。
如今,自然保护地人类活动遥感监测、生态状况遥感调查评估、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遥感监测评估……卫星及无人机遥感技术已深深融入我省生态环境监测监管中,为我省生态环境治理“瞭望放哨”。
“千里眼”守护大江大河
“开始导航,距离目的地还有60公里。”遥感中心工作人员陈慧阅的手机导航声音响起,这是他们当天排查的第一个目标点位——位于毕节深山中的一条赤水河入河溪沟。
此次排查溪沟所在区域地势陡峭,道路狭窄,加上阴雨天气持续不断,给排查之路带来诸多挑战。乘车抵达距离排污口1公里的位置后,便再也无法驶往更深处。
陈慧阅与同事陈锐只好深一脚、浅一脚地慢慢往前摸索,时而低身穿过低挂树枝,时而抬腿跨越林立灌丛,终于看到了一条流水潺潺的小溪沟。
工作人员进行水质快检并填写检查表
“经过与此前遥感监测到的画面进行比对,这条就是我们所找的目标溪沟。”在等待水质快速检测试剂反应的时间,陈锐拿出小型无人机飞行,高空拍摄该点位的照片,“这条溪沟已经被灌丛覆盖得比较严重了,如果不多拍几张照片,仅凭经纬度,下次来排查的同事很难准确找到这个点位。”
轰鸣声逐渐减弱,无人机顺利降落。“经过水质快检,这条溪沟水体所含氨氮、化学需氧量、总磷都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III类标准,没有超标。”陈慧阅一边填写现场检查表,一边介绍。
日前,省生态环境厅、省发改委、省水利厅联合印发了《贵州省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行动方案》,提出“2025年年底前,基本完成全省八大水系排污口整治工作”的工作目标。
提取识别的某河流疑似入河排污口点位示意图
水污染问题表象在水里,根源在岸上。入河排污口是陆源污染物进入水体的最后一道“闸口”,我省正利用“空天地”一体化调查技术、环境学和地理学理论与方法,持续为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做好前期“体检”,实现排查范围无死角、每个排口不遗漏,确保实现清水入河。
“千里眼”守护饮用水源
“传统的水源地监管方式主要通过现场调查,但是我省水源地分布分散且部分水源地受地理环境限制不易达到现场,现场调查不仅效率低,还容易存在排查问题不全面等问题。”遥感中心工作人员杨扬与翁世辰正在贵阳某水源地开展航测工作。
在对无人机航飞路径、图像分辨率、航向重叠度、载荷相机曝光等参数进行设定及校核后,他们便立即开始了无人机飞行。
工作人员正在做航飞作业前的准备工作
“用‘无人机航拍+提取疑似问题点位+实地复核’的方法,能够高效率、高精度、无死角地掌握水源地内与管理要求不符的各类环境问题。”杨扬介绍,水源地航测,可不只是简单地飞一下无人机这么简单。说到这他特意卖了个关子。
过了近三个小时,本次航测工作终于结束。杨扬才解释道,别看这里面积不大,但为了精准查出问题,我们拍摄了上千张照片。
遥感中心无人机展示区
回到办公室,工作人员付旭初接过储存卡,便开始了拼接工作。
“你看,这是我们上一个水源地的航拍照片,看起来是一张照片,但是实际上是由无人机航拍的上千张照片拼接而成,只有这样,才能形成高分辨率的照片影像。”付旭初轻点鼠标,照片不断放大,竟可以清晰辨别出行人。
据遥感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利用无人机航飞,获取水源地正射影像,能够识别提取水源地内重点管控用地信息形成疑似问题清单,精确到达关注点位并开展实地核查工作,精准深入发现水源地保护区内存在问题,从而助力我省实施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治工作,目前我省已完成3000多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遥感监测评估工作,并形成疑似问题清单由地方生态环境管理部门进一步完成自查整治工作。
“千里眼”守护自然保护地
“我正在结合此前已经叠加好的某省级自然保护区前时影像和后时影像,进行人类活动变化解译工作。”遥感中心工作人员吉艳梅半开玩笑地说,有的自然保护地范围超过100平方公里,解译规范要求对于重点问题的变化解译须做到应画尽画,必须“吹毛求疵”,有时觉得自己快“眼冒金星头冒烟”了。
工作人员对自然保护地人类活动进行遥感解译
在检查核对解译成果后,吉艳梅便向负责现场核查的同事们发去了最新的问题线索清单。现场核查人员将根据问题线索,逐项完成该省级自然保护区问题线索的实地核查,如确存在问题,将形成问题清单,交由地方自查整改。
数据显示,过去一年,我省持续推进“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完成203个有矢量边界的自然保护地人类活动变化卫星遥感监测解译,督促推进问题整改。“绿盾2017”至“绿盾2021”发现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0个重点问题已全部整改完成,其它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1140个重点问题已完成整改1112个,“绿盾2021”自然保护地179个重点问题已完成整改136个,完成年度整改目标任务。
全省自然保护地人类活动状况卫星遥感影像解译
“我们每年都会开展1次全省自然保护地人类活动状况进行卫星遥感影像解译,无论是草地变成耕地,还是自然生态遭到破坏,遥感监测都可以明察秋毫,精准锁定证据。”遥感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解译,能够唤醒海量的遥感数据价值,从而有力支撑我省生态环境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实现环保监管向智慧化、精准化发展。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瑶
编辑 王剑
关键词: